行业动态_重庆睿视兴科技有限公司资讯中心
行业动态

科学成像的古早办法

发布时间:2025-03-13

科学成像的古早办法,虽然在技术上与现代的成像技术相比显得简陋和粗糙,但它们却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石。
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、科学家、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,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小孔成像实验的人。墨子与他的弟子们在一个屋子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,让一个人站在墙前,当猛烈的阳光照射在墙上时,屋内对面的墙壁上就出现一个倒立的人像。这看似简单的现象,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—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。
科学成像的古早办法
这一发现,在当时的世界文明中是相当超前的。然而,遗憾的是,自秦汉起,墨子的这个超前发现一直被忽视,渐渐埋没在历史的深处。直到唐代,笔记小说家段成式在其著作《酉阳杂俎》中记录了小孔成像的现象,但却把塔影的颠倒归因为“海影翻”,这相对于墨子的理论是一个很大的退步。北宋科学家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虽有“小孔成像”的记载,但他把“小孔成像”与“凹镜成像”的原理归为一类,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认知。
不过,到了十四世纪的元代,天文数学家赵友钦对小孔成像有了新的发现。在他所著的《革象新书》里提到,暗室上的小孔,即便不是圆形的,但照出的光斑都是圆的;日食的时候,透过小孔照出的光斑也像日食的形状;孔的大小不同,但像的大小相同,只是浓淡不同;如果把像屏移近小孔,像会变小,亮度增加。赵友钦还做了多个严谨的大型实验,对孔的大小和形状、光源亮度、像距和物距等因素对成像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研究,最终得出了正确结论。同时,元代的大科学家郭守敬将小孔成像的原理应用于天文仪器之中,制成了用于观测太阳的仰仪。这不仅是对小孔成像技术的实际应用,更是古代科学技术的一大进步。